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 > 高考资讯 > 高考志愿考虑因素(志愿填报需要考虑的一些因素)

高考志愿考虑因素(志愿填报需要考虑的一些因素)

高考资讯日期:2023-11-13 11:24:51点击:0

高考留学教育网为您带来《高考志愿考虑因素(志愿填报需要考虑的一些因素)》,本文围绕高考志愿考虑因素展开分析,讲述了关于高考志愿考虑因素相关的内容,希望你能在本文得到想要的信息!

  

高考,对每一个高三学子和家庭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一心一意的学习,甚至辞掉工作专心陪读,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孩子能考高分,报考一个好学校,这也让大多数人觉得,只要分数高,自然就能被好学校录取,被名校录取,其实,真实情况并不是如此,每年都有因为对学校不满意或者对专业不满意而退学再重新参加高考的同学。俗话说“七分考三分报”,由此可见填报志愿的重要性,那么,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我们该如何选择呢?

高考志愿考虑因素(志愿填报需要考虑的一些因素)

  

专业主要看兴趣。

  

现在都有很多所谓的热门专业,比如会计,临床医学,法学等等,但是热门专业虽然“热”却不一定适合你。试想,如果你对数学压根就不感兴趣,但是却报了理科性较强的专业,你能学的开心吗?如果你不喜欢背书,不喜欢书本上的那些固定术语,那么报考法学,汉语言学这些专业对你来说意义又在哪里呢?其实,学校既然开设了这门专业学科,那么就说明它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是有用处的,只要学的精,都是热门专业,找工作时HR还会不要你吗?但是,要想学得精,首先就要对自己的专业感兴趣,遵从自己的内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校主要看城市看前景。

  

能考到一个好分数,上一个好学校,读一个好专业,那固然最好,但是,对大部分普通学生来说可能没有那么幸运,不会事事如愿。等到专业确定后,这就需要我们考虑在哪个地方上大学了。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你在哪个城市上大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以后在哪工作和你的工作内容以及发展前景。

  

对于选择在哪个城市上大学我们可以从这个方面考虑:如果你以后想留在大城市发展,比较有事业心,那么你就可以选择在大城市上学,大城市发展前景好,机会多,更有利于自身发展,但是,如果你仅仅想要读大学,想要一份稳定的工作的话,那么你就可以留在家乡附近,选择在家乡附近读大学,多陪陪父母,其实也挺好的。另外,每个学校都有强弱势学科,学科强的相对弱势学科来说师资力量,软实力,硬实力比较好,发展前景好,但也不是一定的,这要看你自己怎么选择了。

  

读透高校录取规则

  

有许多考生或家长,在考虑高考志愿填报时,往往把主要经历放在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上,而忽略了对高校《招生章程》的阅读。其实,要填好志愿,高校的《招生章程》是不可不读的。因为《招生章程》是高校向社会公布有关招生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其中的内容尤其是“录取规则”,是高校对社会和考生的承诺,高校必须依据招生章程开展招生工作。因此,考生要仔细阅读。

  

(1)平行志愿的低投档比例或“不退档”承诺

  

阅读高校《招生章程》的“录取规则”里,要明确调档比例。如平行志愿的调档比例,一般都在高校招生计划的105%左右。但也有高校提出只按该校招生计划数的100%调档。

  

不要以为调档比例只是院校和省级招办的事情。其实从高校明确提出的调档比例中,可以读出一些对考生非常有用的信息:如投档比例100%,,则意味着零退档,只要愿意服从调剂,身体不受限。这个信息对考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因为平行志愿投档后如被退档,则只有等待征求志愿或进入下一批次。

  

(2)梯度志愿第一志愿录取满额,也录取非第一志愿考生

  

对于传统的"顺序志愿"投档录取模式的省份来说,一般高校只有在第一志愿生源不足时,才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但也有一些高校在生源充足的情况下,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

  

(3)录取条件或要求

  

当然,"录取规则"里,更多的是一些限制性要求。有关限制性要求,多是针对部分专业或部分身体受限考生。但也有一些院校提出了"超宽"限制要求,也就是限制面比较大。

  

1.分数优先。这是今天我们要介绍的第一项录取规则,主要适用于平行志愿的省市,高校提档比例一般是1:1.05或1:1,很多院校乐意采用“分数优先”的办法录取,专业之间不设级差。比如近期金哥发布的北航、哈工大、中南大学都用这种规则录取考生。举例说明一下:A考生今年考了600分,轮到该考生录取时,计算机会从他的第一个专业开始检索,如果有空额,好的,录取结束;如果已满额,再看他的第二专业,以此类推,如果6个专业检索完毕,全部满额,则调剂到其他未满额的专业,走调剂志愿。如果考生填写的是“不服从调剂”,则退档。退档之后,考生只能重新填报志愿,参加下一轮征集志愿录取。那就惨了……

  

[应对策略]:分数优先原则,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高分考生的利益。为保障权益最大化,建议填报的6个专业志愿一、二、三区都填写,毕竟增加了录取到热门专业的可能性。只要6个专业拉开梯度,冲稳保结合,避免只填热门,就可以稳稳地规避调剂志愿了。

  

2.志愿优先。主要适用于非平行志愿的省市,提档比例一般是1:1.2,以增加可选择的机会,又叫“专业清”,什么意思呢?就是高校在专业的选择上,优先录取第一专业的考生。只有第一志愿未录满的情况下,才会考虑第二志愿报考该专业的考生。举个栗子:A考生600分,第一专业填写某大学(实行专业优先规则录取)会计专业,B考生610分,但会计专业填在第二专业,那么优先录取A生。在"专业志愿优先"规则面前,高分考生没有优势。这个,大家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应对策略]:专业顺序至关重要!把最喜欢的专业放第一位,而不是把热门专业放在前面,"志愿优先"面前,保持所谓的梯度没有任何意义。在"三分法"的运用上,一定要确保自己喜欢的专业录取位次与自己的实际位次匹配,即高于往年录取的平均位次。如果不能确保,又把专业看得较重,建议更换一所录取位次低一些的高校,如果对专业不挑,则直接无视。

  

3.分数级差。专业录取“分数级差”实际上相当于“分数优先 + 专业优先”,综合了以上两种录取方式的优点,既考虑到高分考生的优势,也兼顾到考生对专业的热爱。一方面高分考生比低分考生具备专业录取上的优势,另一方面如果第一专业填报过高,则要遭遇减分“惩罚”再去面对第二专业的录取。实际上“分数级差”录取办法是提醒大家不盲目追热,专业志愿信马由缰瞎搞乱填。

  

例如:上图的山东科技大学在录取过程中,当检索到某一位600分考生时,看他报的第一专业是否还有空额,如果有则录取,他的录取结束。

  

如果没有空额,则减去3分专业“分数级差”变成597分插入后面598和596分的考生之间待录。此时,该考生的第二专业视同为第一专业与报该专业的考生比拼参加检索。后面当检索到597分时候,他填报的第二专业如果还有空额,他的录取结束。

  

如果仍然未能录取,则再减去2分变成595分插入大排队的后面596和594分的考生之间待录。此时,该考生的第三专业视同为第一专业与报该专业的考生比较参加检索。后面当检索到594分时候,他填报的第三专业如果还有空额,他就能录取,否则以此类推……。直至走调剂志愿或退档。所以,还是十分恐怖的。

  

[应对策略]:“三分法”登场救急!用好了,可以直接避开分数级差,因为第一专业就被录取了!如果你的分数足够高,仍然建议一、二、三区专业搭配,其中二区的专业选择,必须确保减分后的位次仍然高于上年的平均位次,至少不低于最低位次,否则等于白填;托底专业必须确保减分后高于该专业上年的最高位次。中低分数,参照末章“三分法”填写。补充一点:如果您特别看重专业的选择,而自己的位次又不能高于往年该专业的平均位次,为避免专业选择失败,建议远离该分数级差,更换一所分数优先或实行级差但录取位次低一档的院校,以防不测。

  

(4)录取流程

  

第一步:排序

  

将所有满足该批次分数线的考生,分别按科和理科从高分到低分排序,使每个考生都有自己的位置。也就是排队,科一列队伍,理科一列队伍。如果在理科排序中出现总分相同,则看单科分数,其顺序为:

  

科:语、数学、综、英语

  

理科:数学、语、理综、英语(江苏是不论理,均取语数英总和)

  

第二步:检索分档

  

将考生档案分到学校的数据库档案中。由计算机将排好序的考生从高分到低分逐个进行检索,检索到的考生,对其所填的各志愿的高校依次进行检索判断,当某一高校已分得的档案数小于应投档数时,则将档案分到该校档案数据库。如该校档案库中的档案数已达到应投档数时,则对下一志愿高校进行检索判断。一旦检索到有符合条件的高校,不再对其后志愿检索。

  

第三步:投档

  

当该批次所有满足条件的考生的档案检索完毕后,通过网上对分好的档案投往高校。这个过程是一次性、同时完成的。

  

高校只能看到考生填报自己高校的志愿,看不到考生填报的其他志愿情况,对于高校来说,所有投档来的考生都是一志愿报考本校。

  

第四步:录取

  

这个过程主要是在高校进行。高校根据已向社会公布的招生章程对考生进行录取。

  

第五步:确认

  

当高校确定录取名单,录取结束以后,对已录取的考生通过网上回传给市教育考试院进行确认,并办理录取手续。

  

对未录取考生的档案传回市教育考试院。由市教育考试院通知本批次线上未录取考生进入征求志愿环节。征求志愿也是平行志愿,其录取过程和前面一样。

  

摸清学校底细

  

报考大学,请先看清楚具体专业和合并情况,不能够单单看学校的简介,很多高校出于招生的需要,刻意隐瞒了一些事实。如果报考之前不慎重,等去了再后悔,实在令人惋惜。更别说各学校之间的相互比较、分出优劣了。而如今正是信息时代,各种资料满天飞,各种消息扑面而来,真伪难辨,对错不知。由于广大考生及家长不是专业人士,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要想在不长的时间内了解情况并作出正确的选择,完成高考志愿填报,就要注意方法的科学性,资料的全面性、多样性、客观性,以及其可比性,也就是说各种资料进行对比,必须具有可比的条件,符合对比的要求,不然不是没有意义,就是作用不大,甚至会有副作用。

  

参考全国大学的国家重点学科 

  

需要明确指出的是全国大学一级学科排名和国家重点学科的分布情况对报考研究生作用非常大,只需“对号入座”就可以了,而对于高考生就不完全如此了,由于全国大学一级学科排名和国家重点学科是根据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进行的,而本科生的专业目录与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相比有较大的不同,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故而不能简单地完全“对号入座”,但也不是说完全没有"对号入座"的,具有非常高的参考可用价值是无疑的。

  

理性参考各类“大学排行榜”

  

各种“大学排名榜”的出现,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尽管目前国内关于高校的排名榜很多,排名的依据和参照因素不尽相同,调查的范围大小不一,因此有些“大学排名榜”不免失之科学和客观。对高考考生来说,如果能够正确看待各种排行榜和理解它们的意义,对于填报志愿也有很大的帮助。

  

那么,考生和家长究竟该如何理性看待高校排行榜呢?在选大学app看来,大学排名可以作为考生填报志愿的参考资料,但不应过分迷信。由社会机构推出的各种大学排行榜公信度不高,而目前又没有官方制订的排行榜。因此,考生在选择学校时应该首先想到的是,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光看排名或许能够对学校的办学层次有大致了解,但名次相近的大学之间的排序不一定客观。建议考生和家长可以这么看:比如1-10名,应该比30-40名好,以此类推,圈定一个选择的范围。这样相对来说,就比较合理。

  

突出个人志向的同时要兼顾现实环境

  

在选择志愿时,考生一方面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科偏好,以及几大能力的强弱与专业的匹配度,还有性格特征和未来职业的匹配度。以此来选择学校和专业类别。另一方面,要结合国家的宏观政策及相关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考虑一下就业问题!把社会的需求、就业的现状融合,让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避免脱离实际。与此同时考生还要了解《体检标准》,以及考生身体状况有无限报的专业。还要考虑经济状况,如一些三本院校的收费标准相对较高,个别专业的收费也是有差距的;另外是否有深造和出国留学的打算。

《高考志愿考虑因素(志愿填报需要考虑的一些因素)》来自网络,高考志愿考虑因素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仅作参考。

声明:本文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联系站长。本文网址:https://www.qmlxjy.com/gkzx/22423.html,文章标题:高考志愿考虑因素(志愿填报需要考虑的一些因素)